「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百万工业王国」
富士康搞人海战术,这个说法好像并没有什么错。工业流水线的鼻祖亨利·福特曾说:没有人能管理100万人。
而富士康在5年前,员工总数超过百万人,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家百万员工的工业企业,工业流水线登峰造极的产物。
郭台铭吐槽“想到每天要管理一百万人就头痛”。但还是把管理做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牛掰状态。反应速度、效率,都不亚于小企业。连续十几年里,富士康霸占中国出口第一(占出口总额约5%),旗下企业分居粤、鲁、豫、晋等五六个大省出口第一。
全球40%的消费电子产品,富士康造。
郭台铭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去年圣诞节在美国最畅销的前十个产品,有7个是富士康做。我想大家都看到这个报道。比如你手上这个照相机,这个伸缩镜头,就没有其他公司做得出来。这个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。(如果有谁做得到)你告诉我,我马上把那家公司买下来。”
「让日本人恐慌的精密制造能力」
把日本巨头收了,这是以前不敢想的。
日本BP社曾深度研究富士康,基调是:老家的企业别自我牛逼了,有个叫富士康的赶上来了。
一位日本本土制造业人士评价:“快速、廉价、质优,如此完美的代工企业绝无仅有。照这样下去,它会发展到什么程度?想到这一点就感到可怕”。
富士康的日本技术人员说,他之所以要进富士康,因为在这里发挥规模效益,延续他以前在日资企业不能搞的课题。“也许有人在背后指责我‘会使技术从日本流失。’但如果没有足够的产量,是做不出我想做的产品的。这样的企业在日本有吗?我希望在鸿海精密把业务做好之后,通过推进日本企业与鸿海精密的合作,为日本产业做贡献。”
日本BP社评论:时至今日,如果还不去了解鸿海精密的实况,并研究应对之策,日本民用产品厂商恐怕将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。
如今,日本电子巨头夏普终于被富士康收入囊中。随之而来的是夏普在手机、液晶、太阳能领域的大量核心专利。
「8K显示是什么鬼?」
拿下了夏普,郭台铭立刻帮夏普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公司。这是他眼中最重要的资产。此番投资广州的8K显示技术,正源于并购带来的技术储备。
8K显示,普通人消费者还比较陌生,家里常见的显示器能达到4K就已经能满足生活需求了,事实上,目前主流的数字影像为全高清2K标准,分辨率为1920x1080,虽然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的4K产品,但受限于“种子源文件的粗糙”根本无法体现出其分辨率的优势,而8K意味着其清晰度是主流2K的4倍。在展示台上,8K显示器播放了一个眼睛手术的全过程,在画面中,角膜上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,医生可以通过8K成像,准确地看到之前手术中所看不到的细节,这对于完成难度大的手术非常有帮助,而医学领域只是8K应用场景之一,事实上,交通、娱乐、制造生产领域,8K显示器都大有可为。
按照郭台铭的构想,8K超高清精细影像液晶显示屏将会给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、娱乐、医疗、社交、教育、安全等领域带来一场影像数据革命。郭台铭12月30日在广州直言不讳: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,富士康未来将以珠三角为根据地,转型成为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龙头,并打造包括工作、教育、娱乐、医疗等领域在内的智能生态系统。”
「只会赚加工费?谷歌都要来买它的专利」
富士康的知识产权部门名称是智权管理部。旗下有500多人的团队,运营富士康数万件专利。
2013年到2014年,谷歌连续向富士康购买了通信技术、显示器、可穿戴设备的专利。因为不买这些专利,谷歌就没法切入硬件领域。
从此有了吹牛资本?NO,早就有了。
2011年鸿海集团获美国专利量居全球第九,华为直到2014年首次进入50强榜单。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年度专利排行榜中,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华人企业。
中国大部分叱咤国内的品牌企业,由于没有足够的专利授权,在国际上寸步难行,动辄被告。
今天几乎所有企业跪舔阿里腾讯的时候,能让这两家抢着合作的企业,只有富士康了。
2015年3月,郭台铭、马化腾和郑州和谐汽车共同签署“互联网+智能电动车平台”协议。之前,富士康和腾讯已共同投资创建电动车公司FutureMobility。
2015年6月,阿里巴巴、富士康向软银旗下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SBRH分别注资145亿日元。
2015年8月,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分别以2亿美元和5亿美元入股印度电商Snapdeal,此次投资方还包括了日本软银集团。
2015年10月阿里云和富士康共同发起“淘富成真”项目,开放富士康世界级的设计、研发、专利、供应链、智造等能力,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能力,阿里电商天猫淘宝的平台能力,同时引入银杏谷资本、云锋基金、猪八戒网、洛可可等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全链路创新创业服务。
2016年8月,腾讯控股和富士康牵头参与印度通讯应用商Hike的新一轮投资。
关键是大多数合作里,富士康占主导权。广大等着阿里腾讯勾搭的双创企业一脸干着急。
「疯狂的全球布局」
这两年的富士康,乍一看真觉得疯了,国内国外那叫一个砸钱。
【国内】
2012年搭建完成集团云,接下来专利云,接着工业云。
与清华大学合作,布局下一世代网络应用(工程师两千名)和纳米技术。
和中国最大电信数据公司世纪互联战略合作,郭台铭称富士康将实现MachinetoMachine(机器对机器)的制造公司和大数据公司。
联合北汽集团打造智能环保租车品牌绿狗租车(GreenGo)。
和腾讯合作与郑州和谐汽车公司搞“互联网+智能电动车平台”。之前富士康已入股和谐汽车。
1.2亿美元参股滴滴出行。
和腾讯联合投资的电动车公司FutureMobility大手笔挖角宝马研发团队,包括宝马i系列研发总工程师。
和阿里云共同发起“淘富成真”,开放富士康八大智造平台,数千名富士康工程师进驻云栖小镇。为创业者提供全链路创新创业服务。
面向中国大陆地区推出了电商平台“富连网”,专门出售自己生产的电子产品以及其他不同品牌的消费类电子产品。
设立了6家(half adozen )金融服务公司,为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提供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,并计划在5年内上市。
与芯片巨头ARM公司联合在深圳设立半导体开发和设计中心。
【海外】
砸38亿美元收购日本电子巨头夏普,注资、整合、重组。
砸3.5亿美元从微软手中收购诺基亚功能手机业务。
投资专注眼球追踪技术的日本初创公司FOVE并将参与其VR设备的制造。
砸1.7亿美元投资欧洲领衔的IT软件和硬件整合服务商S&T,接下来可能全资收购。
投资法国可穿戴设备初创公司 PIQ,布局物联网传感器领域。
和腾讯联合投资印度通讯应用商Hike。
和阿里联合投资日本软银旗下机器人公司SBRH。
和阿里、软银联合投资印度电商Snapdeal。
和软银合作在美国考察投资机器人公司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。
联合日本和欧洲的自动化设备厂商,成立无人化课题组。
「富士康想干什么?」
富士康的英文名FOXCONN,是狐狸和连接器的拼接词。这两个词是郭台铭最喜欢的东西。
它在连接,疯狂地连接。只是这是建立在过去30年积累的洪荒之力上。
郭台铭说:“富士康一直在制造技术上创新。我们认为将来网络、设计,将来尤其再走e-commerce,或者是走上B2B的商业模式,我们在搭建一个平台,可以帮非常多的中小企业、创业者,今天怎么使用网络、怎么使用电脑,还可以给他全套的软件,他在卖他的商品的时候,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IT部门。我们可以帮他整个的解决。他只要把他的创意放上去,就可以很快的销售。这些我们都已经在做。”
他想做的,可以简单形容为制造业供应链的系统开发商、集成商、渠道商。
从软银孙正义、阿里马云、腾讯马化腾这些顶尖的脑袋抢着跟富士康合作投资就能体会得出,富士康积累了多么强大的话语权。
对互联网,郭台铭认为真正的网络经济在中国还没开始,因为现在的网络经济只是年轻人在杀时间(kill time)。
“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公司、互联网公司都很成功,目前算来叫做都很成功。但在下一波真正走向剧烈的竞争,谁能胜出,其实还在未定。”
“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。过去网络在中国是机会主义者的天堂,将来应该是实力主义者的机会。e-commerce也好,云端也好,移动互联网也好。这三个每个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强项。”
「郭台铭的魄力从何而来」
本次投资最令日志君深思的,除了这个8K生态之外,还有郭台铭的投资魄力,他究竟有怎样手段,仅用50天就能掷出一笔610亿的投资,5年时间内,在郑州、贵州、成都建厂都是几百亿的投资。
随着工业4.0概念风靡,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,制造业正重回镁光灯中心,越来越多的产业领袖也成为网红,最具话题性的当属格力电器董明珠,她的手腕比她的腰肢要硬上50倍,但格力毕竟是国字号企业,董小姐再霸道也不能一手遮天,手机想要做到最好,遥遥无期;收购珠海银隆的计划,也让一大批的反对者联手做掉,铁娘子有魄力,但却无法把这种魄力完全灌输到企业之中,有些事情,她说了不算;相比之下,郭台铭在企业权威方面就更胜一筹了,鸿海做出了地球上最好的手机,也花费长达4年时间拿下夏普,只要郭台铭想干的事儿,在富士康内部无人say no,《郭台铭传》里记录着这位制造老兵的语录,其中有一条就是:民主是效率最低的管理方式。在家人面前,郭台铭可以成为慈祥的老爷爷,但在董事会议上,他就是皇上。
“皇上”在新型的管理中天然带有一种贬义,霸道总裁也常常被作为管理的反面教材,但在鸿海这样拥有数百万员工、全国各地共有31个园区的巨型企业来说,霸道更多地代表着果断、魄力,事实上,郭总裁在决策时,有任何一秒的犹豫,鸿海就会蒸发相当于一辆坦克的资本,于是如你所见,郭台铭在决策时往往非常果决,在普通人看来就跟“闹着玩儿”一样,但巨头的心思,普通人无法揣摩:他们之所以能快速决策,是因为这些的大脑已经习惯告诉运转,普通人需要2年想明白的事情,他们往往只需要两天。当然,郭总裁如此有魄力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口袋够深,这源于其连续多年的资本积累,富士康几乎从未错过任何一轮科技革命,功能机时代,他们的客户是诺基亚、摩托罗拉;智能机时代,他们的客户是苹果和小米,模具、组装业务是最基础的业务,但郭台铭把它们做到极致之后,就再也不愁订单了,品牌可以变换,但代工仅此一家。
尽管鸿海的利润率偏低,但稳定性却强于它的上游。不管哪家企业的消费电子终端做得好,都要跟鸿海做生产端的生意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曾经是富士康的大客户,现在它们淡出消费市场,富士康更强大,甚至回过头把诺基亚功能机给收了。
正如富士康对外发言人所言,这不是一家完美而伟大的企业,依旧充斥着粗暴管理、加班过多等现象,但他们一直在努力,郭台铭精神矍铄,似乎永远没有退休的打算,8K生态据说是他的第三次创业,在100年之后的科技备忘录中,跟在郭台铭后面的,肯定不只是坠楼、暴动等事件,而是他管理着上百万的工人庞大制造体系如此高效紧密的运转。
「富士康会跑掉吗?」
士康是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史里集约性最强、链条最长、规模最大的集成者。上与顶级品牌商连接,下与千万中小企业连接。
郭台铭自己吐槽过苦恼:在台湾和大陆,都认为代工没前途,没有看到专利技术的有价值,认为土地等等才有价值。
而研发、申请专利、商品化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,他坚持现在布局研发就是鸿海的前途。
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说:就制造业而言,苹果对富士康看透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任何一家企业。如果把富士康的能力开放出来,就可以提升(中国制造)整体的创新水平。
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,不是要淘汰富士康,而是让它在中国的土地里开放化、平台化、智能化。
因为任何产业升级都要建立在已有的产业链生态、技术研发积累和上下游连接能力上。凭空是飞不起来的。
如今美国在抢富士康、印度在抢富士康,都不是空穴来风。
很多人觉得,美国成本还比中国高,印度人还比中国懒。但真正趋势形成时,想挽回也难。巨头去哪里,中小企业集群就会生长在哪里。
实体企业讲究生长环境和可持续能力。泡沫盛行,劳动和创造投入就贬值。他们只会把创造性资产布局在他认为适宜生长的土壤里。
从综合成本角度,中国已不占多少优势。如果没有对劳动、知识、技术投入的支持,没有对实体生态的敬畏,沉迷于炒作和投机主导的泡沫经济,富士康没有理由留下。
“富士康没有走,我们选择在今年的最后一天签约最大的项目,把最好的技术落户在这里。富士康也在转型升级,富士康不会走,会留在这里。”郭台铭说,“从项目谈判到落户广州进行签约不到50天,可以看到政府的效率和对高科技的执着。大陆现在推动实体经济,去虚返实,软硬整合,我觉这是一个对的方向。”
很多朋友对富士康的认知还是低端的血汗工厂,他们觉得富士康这样的“低端企业”赶紧离开中国,然后中国经济就能更快地“腾笼换鸟”、华丽升级。
然而他们不知道,富士康中国改开以来工业化最扎实的成果。
如果富士康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完成升级,一定会在中国之外完成。
在全民炒泡沫讲故事的环境里,中国实体产业真正有机会升级的,是富士康这样有积累、有资源、有生态连接能力的“传统企业”,不是那些追逐风口的“新兴产业”。